查看原文
其他

《装饰》2022年第8期介绍

装饰编辑部 装饰杂志
2024-08-29



艺术设计月刊

2022年第8期

1958年创刊/总第352期

清华大学主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


PREFACE

写在前面




人类已经生活在一个高度人工化的环境中了,并且这种人工化的程度在日益提升,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到了虚拟环境、虚拟社区的讨论范畴中。一方面,这种人工化的进程本身,最早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人工环境很大程度上为人类提供了庇护,提高了生存质量;另一方面,这种人工环境也在不断地产生新的风险。这种风险存在于各行各业,譬如建筑会面临强风、火灾、地震的风险,现代交通工具在带来更快速度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风险,这种风险的存在已经造成了很多事故的发生。


在高度人工化的过程中,设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扮演了一个较为核心的角色,所以安全问题也成为设计发展很重要的命题。不过,对于安全的考量,在各个设计专业领域内部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关于安全的讨论、新规范的产生,往往不是来自行业内部或设计师群体,而是来自外部的力量。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安全事故总体上来说是小概率事件,但是造成的后果比较严重,宏观上的小概率事件对于个体来讲则是直接的、真切的伤害。如何平衡创新冲动与风险责任,已经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比尔·盖茨在2004年的一次演讲中曾经表示,美国的汽车企业创新乏力,应该像计算机行业那样紧跟技术的发展。而通用汽车公司的总裁则颇为幽默和讽刺地做出了回应,罗列了如果通用汽车公司像微软那样创新时汽车会出现的13个“特点”。例如,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有时会无缘无故地熄火,除了重新启动之外,别无选择。这个故事的背后反映的是整个社会对创新的宽容。新生事物出现的时候,大家看到更多的是它的可能性,并没有用一个成熟产业的安全标准去要求它。比如对当下电动汽车的安全问题,市场就提供了一定的容忍度。当然,随着产业的发展,行业自身会逐步将标准提高,但是对创新的容忍不能成为忽视安全问题的借口。在讨论安全问题的历史上,纳德诉通用汽车案是知名的案例。在这个案例中,纳德将安全风险主要归为生产者、设计者的责任,不太强调用户的责任。然而,安全责任是一种社会约束,从社会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让一方完成承担这种无限责任并不可取。事实上,应该寻找一种平衡点。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安全问题不断产生。每一次技术革新的背后,都有相应的安全措施跟进。如同这个比喻:有发明飞机的人,就有发明降落伞甚至弹射座椅的人。每一次技术进步也都是双刃剑,有带来新风险的可能性。在信息社会、数字社会日益发展的当下,信息安全就成为一个颇为重要的话题。社会上已经发生了很多信息误用、恶意贩卖信息的事件,且风险不止于此。这也对信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产品相当普及、个人生活与信息产品紧密绑定的情境下,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可产生危害的严重性是前所未有的,甚至超出了我们传统经验的认知范围。这也是在讨论安全问题时的一个新方向。
无论如何,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仍然是导向创新、推动创新,但是在创新的同时,安全风险的防范意识要求我们在更早的环节里预判风险、评估风险、规避风险,而不是事后补救。这对设计师群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安全意识内化成为设计意识的一部分。随着文明的累进,安全事故可能造成的伤害往往也被放大,这也是今天需要强化安全意识的一个前提条件,人民的美好生活离不开安全保障,设计学科责无旁贷。


方晓风


特别策划:设计·安全
栏目主持:李 拓


主持人语

安全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它并不时时可见,却无处不在。在至今仍未结束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国领导人提出了“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疫情防控行动准则和价值标杆,“生命安全”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话题。


对于设计而言,安全毫无疑问是其内在的天然属性之一,只有“安全的设计/ 产品”才有资格被进一步评判是否是“好设计”“好产品”。而人们认为一个设计或设计产品是否安全、放心,其中的影响因素复杂多变。正如王小茉在本期专题文章中所提到的那样,“安全感”是被人为建构出来的。例如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从统计学角度来看,在交通安全事故中,机动车事故要远远多于其他类型的交通事故。但由于它在全球范围内几乎天天发生,人们对其早已司空见惯,因此若不是发生在自己或亲人朋友身上,便很难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像特斯拉这样的知名车企备受瞩目的自动驾驶技术所引发的交通事故除外);而飞机、火车、轮船等这些大型交通工具一旦发生交通安全事故,抑或像2020 年初“钻石公主号”邮轮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则极有可能会出现较大的人员伤亡,由此也必将引发全世界的关注。


伴随着技术的发展变迁,安全概念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展。具体到个人而言,身边的安全隐患不止那些传统意义上有形的、肉眼可见的威胁,进入信息时代后,那些无形的、发生在虚拟空间中的威胁则更加层出不穷,如个人银行账户、互联网账户及个人生物信息(指纹、人脸、DNA 等)的泄露等。这些新形态的安全隐患往往与人的隐私密不可分,因而人们的安全感也从传统意义上的避免灾祸和伤亡,扩展到注重个人信息安全和空间私密性等新的维度,对其建构也更加全面、立体化。相应地,设计的用武之地也在不断拓宽。


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这个世界上任何时候都没有绝对的安全。因而任何有关安全的设计都只是尽可能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最大限度消除各种隐患。正如目前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还未完全杜绝零星散发病例的出现,而是尽可能避免形成大规模传播。本期《特别策划》邀请了6 位学者基于其各自的研究领域和实践项目,围绕“安全”这一话题,或对其产品、项目的设计思路、设计原则进行阐释、剖析,或对典型的安全、风险传播案例进行理论及文化层面的分析、解读,共同对“设计·安全”这一主题展开不同面向的探讨。


当然,对安全的研究和讨论远不止于此,一些更为宏观的安全问题如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等也不在本次专题的讨论范围之内。希望能够以此次专题为契机,通过呈现不同领域学者的研究特色,激发更多的设计学者基于真实的、具体而微的项目、案例,展现自己的思考和成果。(李拓)



《应急防疫气膜系统设计研究与实践
苏运升、陈戊荣、陈兆荣、程希寒

内容摘要: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为背景,以智能集成的功能模块和气膜帐篷的空间组合为共性基础,探索应对公共卫生危机和应急防疫的气膜系统设计。通过模膜组合、医工结合和平疫结合的设计路径,设计了气膜核酸采样亭、“火眼”实验室(气膜版)以及多种智能化功能模块,实现了应急防疫系统的易运输、易建造、安全、有效、可拓展等目标。


《重读〈任何速度都不安全〉:一个设计伦理案例的启示》
王小茉

内容摘要:本文以拉尔夫·纳德的《任何速度都不安全:美国汽车的设计隐患》为核心文本。通过综合研究该书内容及同时期相关报道评论,围绕第1 代雪佛兰科威尔汽车的设计问题,本文分析了纳德、通用汽车公司、美国汽车产业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安全意识差异与观念冲突,阐释其背后的原因。基于这个经典案例,理解安全的不确定性、其复杂情境,以及新的责任分配产生过程;认识安全对设计实践、设计伦理的影响。


《面向安全的智能汽车信息与交互设计研究》
谭 浩、张迎丽

内容摘要:安全问题是智能汽车设计与交互设计的基本问题。文章以智能汽车为对象,在提出面向安全的智能汽车信息与交互设计框架的基础上,基于智能汽车的情境和人因问题,围绕智能汽车的安全交互设计和告警信息设计,分析信息与交互设计要素,并通过案例研究,提出设计策略与建议,指导智能汽车的安全设计。


《跨文化之棱镜——文化工效学视角下环境安全标识设计与评估模型的建构》
孔令旗、王小枫

内容摘要:本文以文化工效学为指导原则,在C-HIP 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安全标识设计与评估的模型。新模型通过提出外部文化环境(历史场所和动态场所)和内部文化惯习(符号系统和群体经验)是影响环境安全标识可视性、理解性和文化价值的关键性因素,来丰富和补充C-HIP 模型中环境刺激、注意力开启、注意力维持、理解和记忆,以及态度和信念等部分。本文的核心观点是制定一个可以全球范围内转让的标准,并非只是技术和商业层面上的转移,而是从一个文化向另一个文化的输送。唯有标准输出和接收机构以文化为棱镜,同时对目标受众的文化特性进行一个全面且细致的把握,才有可能产生具有文化包容性的安全标识设计。


《命定奔逃:“小绿人”背后的故事》
向 帆

内容摘要:“紧急出口”标识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出现,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公共图形符号,但是公共图形符号如何被设计、被理解、被标准化的,却鲜有人知。基于作者师承太田幸夫先生的亲身经历,本文在回溯“紧急出口”的语境中展开了对公共信息图形设计、图形符号标准化的概念介绍、观察评论,并指出了其中一些冲突性焦点:署名权与无名性、知识产权与标准共享、图形设计者与图形标准化者。


《基于说服信息设计的风险干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发展》
陈 梁、谭心莹、雷凌雯

内容摘要:各种风险预防与应对措施在复杂的风险社会中孕育而生。传播学在风险应对和管理中承担了重要角色,诸多风险干预措施围绕着传播信息的设计展开。过往研究基于说服理论进行了信息设计,以促进公众的风险规避行为。针对不同类型风险的信息设计研究往往基于不同的理论与语境、针对不同的人群与问题,因而缺乏系统性的综述与跨语境的对话。文章归纳了在风险干预研究中,学者们进行信息设计时所使用的经典说服理论,讨论理论在不同议题与语境中的适用性。通过对过往实证研究的系统回顾,本文进一步总结了基于说服信息设计的风险干预研究的主要问题,并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提出理论与实践建议。



纸上展览

栏目主持:赵 华

《生动的人与生动的空间——第十届筑巢奖专业金奖佳作选》
编辑:赵华

编者按:“筑巢奖”于2009 年创办,作为中国室内设计领域的综合赛事平台,更多地关注对居住空间设计价值的探索与研究,强调好的设计最重要的是适应并反映“人”的生活。筑巢奖组委会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方晓风强调“真正反映出生动的人,也就形成了一个生动的空间”。从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变迁的角度来看,住宅的功能不再局限于“宅”,而被赋予了更多内涵,反映出一种时代的特殊性。如因全球性的疫情卫生事件以及信息时代带来的线上工作和生活的改变,以及那些城乡互动、商住结合的空间。本次纸上展览,我们选取了第十届筑巢奖专业金奖的部分佳作,可以看到,实体与虚拟、现代与传统、办公与生活、城市与乡野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而好的设计及其带来的更精细化的服务,可以提供给人以更适合的生活方式与解决方案。



第一线

栏目主持:萧 冯


《以用户为中心:新生活数码品牌倍思的设计路径》
赵毅平

内容摘要:倍思科技旗下的新生活数码品牌倍思创立11 年来,在以氮化镓充电产品为主的充电类、音频类、创新电子类产品领域取得了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与品牌认可度。倍思以用户为主中心的核心理念,基于场景进行产品创新的发展路径,以及实用而美的设计美学,是其设计方面的主要特点。倍思以“持续成为人们新生活方式的首选品牌”为愿景,基于技术优势与设计优势,在应用场景以及产品品类上不断创新。它的设计理念、设计管理与品牌发展历程,对业界颇有启发。本文基于对倍思联合创始人、产品设计团队的设计负责人陈林松的访谈以及相关材料撰写而成。



史论空间

栏目主持:周 志


《18 世纪英国的“中国风”镀金皮屏风》
田 春《中国“设计”词语源流考》
杜明星《理性、认同与延异:多维视角下民国时期镀锡铁包装制品的设计研究》
占 炜、孙希燕《现代设计的启蒙实验:朱伊花布与工业革命初期法国棉纺织产业转型》
宋 炀




个案点击

栏目主持:贾 珊

《塑造多元价值:英国吉布赛德庄园乡村景观遗产地活动策略探赜》
翁飞帆、丁 铮、李旭芳《冰箱在中国家庭中的本土化特征流变——以北京家庭为例》
姚妍华《侦探小说的图像副文本研究——〈无人生还〉的封面视觉呈现》
李 利、陈卫国




民俗民艺

栏目主持:赵毅平


《变迁的本真:1949—2003 年产业化民间雕塑“工艺革新”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框架下的人类学实质》
顾 浩、唐 越《日本民艺运动现代性的“错位”与“转码”——基于三版官方杂志的考察与反思》
武 涛









设计实践

栏目主持:田 君


《“沉浸感”的营造:“大先生”主题光影秀的空间叙事设计》
王之纲、姚童哥、陈焱松














教学档案

栏目主持:王小茉


《连接基础与专业的桥梁:综合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探索》
陈 楠


院校风采

栏目主持:赵 华    周 志


《20 世纪40 年代末的照相机说明书设计探析——以柯达Tourist 为例》

李润泽、李小耶
《宋金人物故事镜中的渡海图纹探源》

李 静
《真人秀节目中花字设计的传播功用与优化路径研究——以〈王牌对王牌·第六季〉为例》

王 岳、尚文凯
《文化旅游视野下废弃矿山修复景观的相地与布局理法探析——以威海华夏城为例》
张 剑、刘亚秋
《克孜尔壁画中的菱格山水图像研究》
王 进
《莱西木偶文化源流考》
陈墨白、李 克  《民国时期绥远省铁权设计研究》
马学良、程逸飞
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师生作品选
《装饰》精彩回顾

《装饰》2022年第7期“校园设计”
《装饰》2022年第6期“毕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装饰》2022年第5期“设计·养老”
《装饰》2022年第4期“乡村建设”《装饰》2022年第3期“社会设计”《装饰》2022年第2期“邮轮设计”

《装饰》2022年第1期“设计·新业态”

《装饰》杂志2021年第1期“设计的理想”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可获得投稿须知

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装饰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